11月22日10:30,海洋工程类“走向深蓝”新生研讨课第九讲在长安校区教学西楼D座102教室如期举行,张效民教授为同学们讲授了水中检测与识别技术,分别从海洋开发和我国海洋安全、检测与识别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等三方面为大家展现了水中检测与识别技术中精彩的一课。

首先,张老师通过地图向同学们展示了地球上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海洋非常辽阔,海洋之间相互连接,陆地被海洋分割包围。中国12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上,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海岸线和大小岛屿6000多座,由此可见海洋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接着,张老师告诉同学们信号系统如同人的感官系统,而信号检测识别系统就如人的大脑系统。他将信号检测识别系统延伸到了现在的新兴领域,跟同学们谈起了AI、人脸识别技术、深度学习等新兴话题,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再由新兴技术联系到海洋工程方面,张老师介绍了水下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向同学们展示了水下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方向。

最后,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现今的远程探测技术和识别技术两大方面。远程探测技术包括高阶谱估计、辐射噪声得混沌特征研究、辐射噪声的时频域特征研究、深度学习技术、波速形成技术、微弱信号探测技术和低功耗硬件设计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在远程侦查、防御、开辟安全通道、对海洋设施进行防护或破坏和对地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打击这些军用方面,同时也可应用在海底测绘、海洋参数测量、海底信息调查、开发石油、可燃冰等海洋资源这些民用方面。识别技术的主要方向是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研究,包括特征向量的选择与融合、决策树分类器、神经网络分类器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等。


通过张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水中检测与识别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最后,张老师告诫大家:大一阶段是探索学习方向的关键时期,同学们应当利用好每一堂新生研讨课,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反复研讨、细细摸索,锁定人生目标和做好学习规划。
仰之弥高,专之弥坚。新生研讨课,讲授的是课程,研讨的是学习,探索的却是人生。
